蟠龙:蛰伏与待飞的东方瑞兽​

在华夏浩渺的神话与文化长河中,龙以其神秘莫测、威严神圣的形象,始终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。而蟠龙,作为龙家族中的独特一支,宛如一颗内敛而璀璨的明珠,散发着独有的魅力,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。​

蟠龙之名的溯源与解读​

“蟠龙” 一词,最早可追溯至《尚书大传》,其中记载 “蟠龙贲信于其藏,蛟鱼踊跃于其渊” ,东汉经学家郑玄为其作注称 “蟠,屈也”。从字面理解,“蟠” 有盘曲、蛰伏之意,生动描绘出蟠龙未飞升时,那曲身而卧的形态。《方言》中亦明确提到,“未升天龙谓之蟠龙” ,清晰界定了蟠龙在龙属中的独特身份 —— 尚未腾飞于天际,却已蕴含无限潜力的灵物 。​

蟠龙的独特形态​

蟠龙形态独特,与常见的腾飞巨龙形象有所不同。其身体呈盘曲环绕状,犹如将自身蕴含的力量内敛积蓄。在许多传统建筑与艺术作品中,蟠龙或盘绕于立柱,或蜿蜒于梁枋、天花板之上。以故宫太和殿为例,宝座两侧的 6 根金柱,每根皆有蟠龙缠绕,它们尾巴在下,身躯如灵动的巨蟒紧紧盘附金柱,蜿蜒向上攀升,龙头昂扬,双目炯炯有神,注视着上方,仿佛时刻准备着一飞冲天。龙身周边,飘浮的祥云环绕,更添几分神秘与威严。而殿内正中的髹金漆云龙纹宝座,4 根圆柱形椅柱之上,多条蟠龙姿态各异,做蜿蜒擎空之势 ,周身雕龙髹金,尽显皇家的奢华与庄重 。​

蟠龙的文化寓意​

蟠龙在传统文化中寓意丰富,它象征着潜藏的力量与希望。就像在人生的旅途中,每个人都会有蛰伏期,如同蟠龙暂居大地,默默积累、沉淀。但这份蛰伏绝非消沉,而是在等待合适的时机,一朝腾飞,震惊四方。在古代,蟠龙还与祖先崇拜紧密相连。有观点认为,蟠龙可能是祖先神帝的魂灵,或是其升天的 “坐骑” 。在良渚文化的玉器、商周文化的青铜器以及楚文化的建筑雕塑中,蟠龙形象屡见不鲜,它承载着后人对祖先神祇的崇敬与信仰,寓意着祖先魂灵能够升天与天帝沟通,庇佑子孙后代 。​

蟠龙的早期形象 —— 陶寺彩绘蟠龙盘​

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的彩绘蟠龙盘,距今约 4000 多年,是中原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蟠龙形象,堪称后世龙形象的直接雏形 。这件灰陶质地的蟠龙盘,直径三四十厘米左右,内壁以红彩精心描绘出蟠龙模样。它的身体似蛇般修长蜿蜒,头部却神似鳄鱼,嘴巴微微张开,吐出一条仿若禾苗的长舌,造型独特,融合了多种动物特征 。在当时,彩绘蟠龙盘是高等级大墓中的祈福礼器,反映出陶寺先民对龙的虔诚崇拜,以及对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的殷切祈愿 。​

蟠龙与建筑艺术​

蟠龙造型在古代建筑中广泛应用,成为建筑装饰艺术的重要元素 。除了前文提及的故宫太和殿,在民间的庙宇、祠堂等建筑中,也常能看到蟠龙的身影。这些蟠龙装饰,有的采用木雕工艺,匠人们精雕细琢,将蟠龙的鳞片、龙须、眼神等细节刻画得栩栩如生;有的则是石雕蟠龙,以坚硬的石材为载体,展现蟠龙的雄浑大气 。它们不仅起到了装饰美化建筑的作用,更蕴含着人们对吉祥、力量与守护的美好向往 。​

蟠龙,这一独特的龙种,在历史的长河中缓缓游动,它从古老的传说与祭祀礼器中走来,在建筑艺术、文化寓意等领域留下深刻印记。其蕴含的力量与希望,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 “龙的传人”,在蛰伏中积累,于机遇来临时腾飞,不断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坚韧不拔、积极向上的精神 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